刘茂胜
作为中科院机关报的老记者,我与中国科学院的三任院长有过直接的接触,他们分别是第三,第四,第五任院长的卢嘉锡,周光召和路甬祥。在我退休之后,忆及往事,颇多感触,记载如下。
坚守家园的卢嘉锡院长
1985年,我刚做记者采写的第一篇通讯的主人公就是卢嘉锡院长。白天他忙于公务,要我晚上到他家里采访。走进他住的复兴门外大街那座部长楼。时值冬季,已送暖气的卢院长家里暖洋洋的,而一个老学者对晚辈的我无所不谈,那份信任和平易近人,使我倍感亲切和温暖。
1981年初,中科院再次提出了新的"办院方针",其内容是"侧重基础、侧重提高,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就是这年的5月卢嘉锡开始任中科院第三任院长(任期至1987年1月)。
卢院长上任之初,正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举步维艰之时。经济体制牵动着科技体制,当时的国务院负责人提出:"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这是一个基本的战略方针"。此后,正是以此方针来描绘全国科技体制改革蓝图。体制改革给中科院带来的变化,无疑是巨大而深刻的,没有改革,中国科学院就不可能面对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而并发无尽的活力。然而,在"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唯一选择之下。"钱扔在水里不见冒泡"、"象牙塔里讨生活"之类的责难。"科学院是否由存在的必要"的疑问,"解散科学院,基础研究归大学,应用研究归产业部门","另起炉灶,异地重建"之类的建议方案,纷至沓来。一时间可谓"高天滚滚寒流急"。卢院长与我促膝长谈时向我"透露",作为自然科学国家队的中科院,曾经有过周转不开,无钱发工资的窘迫。是他向好友、时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的唐敖庆借钱渡过的难关。他和化学家唐敖庆1956年同是国家为数不多的一级教授,听了这样的"机密"我很震惊,从此我对这两位教授格外敬重。
1983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就中科院今后一个时期方针和任务做出指示,要求"大力加强应用研究,积极而有选择地参加发展工作,继续重视基础研究"。三种类型的工作主次分明,实际上否定了"两侧重"。1984年起这一指示定为办院方针,卢院长的压力才小些。采访卢院长时,他还介绍了与夫人相恋的往事,他在国外一去就是8年,是夫人带着孩子独撑家门,他对夫人的感激之情,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大家评价刚直不阿的卢院长是个真正的科学家,在困难时期坚守家园,保护好科研力量,在坚守的前提下还有所发展,实属不易,因此它赢得科学家普遍的尊敬。
锐意改革的周光召院长
1987年1月至1997年7月,核物理学家周光召接替卢嘉锡成为中科院第四任院长,爱惜人才是周光召的突出特点。
那些年留学生回国创业还没成气候,回国工作和生活尚有困难。周光召院长在很多场合做苦口婆心的鼓励、宽慰回国留学生志存高远,并雪中送炭为他们排忧解难。现任中科院院长的白春礼院士,当时还是个年轻的回国留学生。那年中科院召开回国人员座谈会,白春礼介绍自己的工作室时谈到制造设备经费困难,周光召院长认真询问所需数额,当即表示从院应急的经费里拨出一些以解燃眉之急,正是这些及时雨,给了白春礼科研课题活力,不久他就作出了杰出的成绩,不仅成为年轻的中科院院士,1996年4月他还成为与周院长共事的中科院副院长。至今我都清楚记得当时在中科院二楼会议室周院长和白春礼交谈时求贤若渴神情。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急需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助推。周光召院长等人适时提出了"一院两种运行机制"(简称"一院两制")的构想。让学者做生意?让研究员站柜台?科研人员观念的裂变和身份的脱胎换骨之难度可想而知。我多次跟随周院长下基层调研和采访,一次次聆听他苦口婆心的开导科研人员放下包袱和顾虑,勇于"走上主战场",其殷殷之情溢于言表。同时,为了尊重科研人员的探索精神,不束缚xi他们的手脚,他对联想集团的态度是彻底"解放",多次听到他"不管就是最大的管"的心声吐露。正是这种尊重联想集团的创造精神,让他们"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开明政策使得今日联想公司一枝独秀。可以设想,如果不是周光召院长带领一班人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支持走上主战场的这支力量。今天就没有中科院这批科技企业的风景这边独好。
希望集团是中科院计算所的博士们创立的,号称"18勇士"。周院长对其寄予厚望。希望集团最初办公地点挤在计算家属简易楼一层。那年春节,我跟随周院长先到电工所看望激光加工的公司,然后搭周院长的车到希望集团。已近中午,记得当时创业之初的希望集团。接待昼院长时连像样的茶具都没有,临时洗了几个杯子,放点茶叶端上来。时值严冬,没有会议室,只好敞着房门,不到十平方米的房间,很多人只能贴墙站着与周院长"座谈"。周院长认真听取他们的发言,殷切期望如初升朝阳的"希望公司"能尽快做强做大。天气冷,我们羽绒服都没有脱,周院长在那里待了很长时间,记得过了午饭的时间我们才从中关村回城。
中科院第四任院长周光召院士,带领一班同志审时度势,开拓进取,把中科院一部分人带到更能施展才华的经济建设的广阔空间,主战场上孕育了一批像联想集团那样的企业,给国家多了一份别样的贡献。
发轫创新的路甬祥院长
1997年1月至2011年3月,路甬祥院士任中科院院长。他以创新的理念,把中科院推向一个更加光彩照人的舞台,并将创新的理念扩展为国人的行动和民族的追求。
作为摄影文学两栖记者,这一时期的我跟随鹿院长的采访时间很多。无论在中原大地的黄金麦田,还是河北的绿色原野;无论是在深圳高交会签约会场,还是在他献花于院士纪念碑前的开封县城;无论是一次次在人民大会堂、钓鱼台等重要场所聆听他的宏论,还是一回回春节追随他与温家宝总理给科学家拜年的脚步……我都获益良多。这期间,我也从知天命奔向了花甲之年,身心渐显疲惫,推己及人。我能够想象到六十多岁路院长的鞍马劳顿之苦。
记得路甬祥院长一次到三里河平房我们的报社编辑部指导工作,我因采访外出,回来时没等报社领导介绍,他能说出我的名字,使我顿生"莫愁前路无知己"的慰籍。
路院长时代,我用文字记录了他和一班人创导并实践创新的历程,用相机摄下了不辞劳苦的身影,给岁月留下许多永恒的瞬间。
注:作者系中国科学报社退休主任记者
本文源自:《定格在记忆中的光辉70年》,第383页,科学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