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老区激情奉献

银发网 2022-06-17

  程  彤



  1980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南方山区综合科学考察队(简称南方科考队),我参加了该队最初的预察。

  从我随南方科考队踏上江西省这片充满革命气息的红土地,进入泰和县考察算起,至今已经有40多年了。我们几代人在江西、在千烟洲生态实验站(简称千烟洲站)艰苦创业,改造那里的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用我们的科学思想和智慧,为江西省和泰和县,为革命老区的百姓做了一些贡献。

  "千烟洲模式"创建

  "丘上林草丘间塘,河谷滩地果鱼粮,畜牧水产相促进,加工流通两兴旺。"这是"千烟洲模式"的概括。南方科考队在红壤丘陵退化生态系统的土地上,以水为突破口,科学规划,丘谷并重,高效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多种资源优势,走出一条生态、经济、社会相协调发展之路。

  1983年,南方科考队之所以在考察任务极其繁重的情况下,同意在一个偏远、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千烟洲建立试验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想验证一下,我们在红壤丘陵地区考察研究中所得出的治理结论是否正确可行。多年的实践证明,我们的目标达到了。1985年"红壤丘陵开发治理--千烟洲综合开发治理研究"获得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科研人员能在边远落后的革命老区创造出"千烟洲模式",并把这个科学规划实实在在地在这片红土地上认真实施,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创举。从1983年开始考察规划到1988年初具建成样板,南方科考队成员在南方红壤丘陵荒芜的草山草坡上按规划植树、种草,挖塘蓄水,大力发展柑橘种植,用科学技术武装当地农民,硬是把一个有3000多亩荒山秃岭的贫困小山村变成了绿水青山的美丽富裕的福地。

  1985年千烟洲生态恢复初见成效时,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李昌同志、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主任杜润生同志先后对千烟洲的创新经验予以充分肯定,全力支持江西省、吉安地区和泰和县推广"千烟洲模式",建设美丽红壤丘陵山区。

  "千烟洲模式"不是单纯的理论研究,而是把理论变成了现实,可以称为科学实践的典范,吸引了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各种参观访问团前来学习取经。一些国际组织和外国专家学者也相继来到千烟洲站考察访问。千烟洲站第一任站长李文华院士曾经陪同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生态处长冯·卓斯特先生(von Drosta),到千烟洲考察。临别时,冯·卓斯特先生对李文华讲,千烟洲的科学实验仪器虽然不够先进,但你们对红壤丘陵生态系统恢复治理以及"千烟洲模式"的理论和构想是世界先进水平的。

  千烟洲的创业成功离不开广大奋斗在科研第一线的科学家,也得到了江西省各级人民政府的支持和关心。"千烟洲模式"的创建与兴起,推动了江西省科学事业和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1985年,以"千烟洲模式"为契机,江西省成立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

  作为中国南方红壤丘陵综合开发治理的成功范例,"千烟洲模式"也引起了教育部门的关注,2000年11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中学《地理》教科书,也把千烟洲的开发治理模式及生态建设编入课本中供中学生学习。一些知名的专家学者和师生也经常慕名来千烟洲学习。

  经过40多年的努力和实践,"千烟洲模式"产生了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千烟洲不仅在学术界得到认可,而且成为南方红壤丘陵山区开发治理的样板,带动了一大批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它用实际行动回答了如何在一个落后地区进行生态建设,如何发挥红壤丘陵地区的资源优势。几十年来,千烟洲生态试验站已向全国柑橘市场提供了该实验性产品--优质柑橘6000多万斤,还为泰和县吸纳了300多名劳动力,为泰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为泰和乌鸡发生

  泰和是中国乌鸡的原产地,南方科考队的科研人员以科学态度深入研究后,于1981年9月13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宗科言"的署名文章《泰和鸡名扬海外》,肯定了中国乌鸡的原产地是在江西省泰和县武山脚下的汪陂村,并为泰和鸡定名为"中国泰和鸡"。我们经过多方面查阅史料,结合在全国各地对泰和乌鸡的实地调查,于1984年编写了《中国泰和鸡集资源与开发利用》一书。这是中国第一本有关泰和乌鸡的专著,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空白。2004年,国家要确定泰和乌鸡的产品原产地的保护地域名称。泰和县人民政府提出了申请,千烟洲站的科学家积极为泰和县人民政府提供学术上的支持,国家质量监督检查检疫总局还邀请我参加专家评审组工作。最后,国家批准了泰和县县域为我国第一例活体产品保护地,这对泰和县人民是一个利好。2005年10月在泰和县召开了首届中国泰和乌鸡节,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代表在大会上正式授牌,从此太和县县域就成为我国乌鸡的活体产品保护地了。千烟洲站的科学家们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

  2002年3月,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生物系老师陈玮设计,利用中国泰和乌鸡的受精卵进行空间应用实验项目开始实施。用9枚泰和乌鸡受精卵搭乘"神舟三号"飞船,用以研究"空间环境对乌骨鸡胚胎发育和遗传变异的影响"。因而从此产生了"太空乌鸡"的品种资源。泰和乌鸡除了有泰和县县域这一第一例活体产品保护地外,又多了一个"太空乌鸡"的荣誉。在这项研究中,我被聘为太空乌鸡课题组特聘专家,又为这一研究领域做了点贡献。

  江西赣南柑橘基地的由来

  1980年到1982年,南方科考队二分队的科技人员对泰和县和吉泰盆地进行了大范围资源考察。1984年,南方科考队以及千烟洲的科研人员又对赣南地区进行了考察。经论证认为,千烟洲中亚热带的气候条件较适合柑橘的生产。在千烟洲生态试验站进行农业发展综合布局和土地利用规划时,明确规划了500亩高产优质甘蔗种植园。从1983年开始建园,经过科学栽培和精心管理,到20世纪80年代末,千烟洲站的柑橘林逐步进入盛果期,每年可以生产几百万斤优质柑橘,用实际行动打响了脱贫致富的号角,当所生产的优质柑橘投放市场后,也调动了周边村民种植柑橘发展生产的积极性,较早地开展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活动。

  南方科考队除了安排千烟洲自己做示范柑橘生产外,还组织队伍对赣南的柑橘发展前景进行了全面考察。1980年,南方科考队在对赣南地区进行了近一年的考察后认为:赣南发展柑橘的气候得天独厚,应成为我国柑桔的生产基地。这一科学论断公布后,恰好被新华社一位资深记者知晓,他把这一结论写入了"内参",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并对此作出重要批示。不久后,在江西赣南地区就掀起一个大力发展甘蔗种植的热潮。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在著名的赣南脐橙已成为知名品牌而闻名天下。而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当年南方科考队科学家们的启蒙。

  江西省赣南市没有忘记我们的功绩,我在江西赣南偶然见到由赣南人民政府编写的一本《脐橙无公害技术》的书,书中序言的第一句话这样写道:

  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综合科学考察队在赣南进行了近一年的实地考察后,认为:赣南发展柑桔气候得天独厚,应成为我国柑橘生产基地。从而拉开了柑桔发展的序幕。

  当我看到这段文字后,我的心里既有自豪,因为我们这些科研人员为江西省革命老区人民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又有感动,因为江西人民没有忘记我们当年所付出的努力。如今,每年都有大量的优质赣南脐橙上市热销。当人们吃着香甜可口的赣南脐橙的时候,估计很少有人会知道这项产业大发展的最初源头和背后的动人故事。这一颗颗圆圆的赣南脐橙竟然会与南方科考队及千烟洲生态实验站的科学家们的启蒙贡献紧密相连。

  千烟洲生态实验站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我们纪念南方科考队进入江西考察40年的时候,我们缅怀那些曾和我们一起战斗在南方山区和在千烟洲生态试验站工作过的老一辈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他们是李孝芳、席承藩、赵训经、那文俊、朱景郊、李杰新、李桂森、倪祖彬、陈永瑞等同志。感谢他们为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和为江西革命老区人民所做的杰出贡献。

  作者:陈彤,84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源自《我心向党 科学报国》,234-237页,科学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