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制硝基胍炸药的日子里

银发网 2024-05-31

谢炳炎


  摘要:

  

  20世纪60年代初,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一批研究人员,在艰难困苦、险象环生的条件下,经过反复试验,研制成功一种取代TNT的新型炸药(硝基胍炸药)。本任务于1967年底通过院级技术鉴定,并获得1978年中科院科学大会的奖励。



  在人生的旅程中,总难免要经历一些坎坷的事情。蓦然回首,感到印象最深的是那些艰难困苦、险象环生的事情。本文追忆我来所后经历的一项工作,即“硝基胍炸药的研制”。

  

  20世纪60年代初,当我们完成了七机部委托的解决作为火箭燃料的液氢储存问题的任务后,正要回组搞分子筛吸附研究时,张大煜所长找我,谈到由于苏联停止供应黄色炸药三硝基甲苯(TNT)的原料甲苯,而无法生产炸药,五机部委托中科院承担研制一种新型炸药(硝基胍炸药)来取代TNT。院部决定由我们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化所)研究用催化法制备,而另一个所则研究用有机合成法制备,然后选择其中合适的方法进行生产,要求三年完成此任务。张所长指示要我参加这项工作,同时把罗烘原同志也调来了。

  

  我俩在二馆楼下建立起一个实验室。工作一切从头开始,很陌生,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慢慢了解制备硝基胍的一些知识,知道是使用硅胶做催化剂,用尿素和硝铵作为原料,按适当比例混合,在温度195℃进行反应,所得产物经分离得到中间体硝酸胍,然后用淡硫酸硝化即得硝基胍。当工作有了一些头绪后,考虑到二馆楼下地方小和安全原因,决定搬到七馆旁边一座小楼开展工作。

  

  所领导为了加强力量,安排李文钊同志为项目负责人,我和陈希文同志协助他工作,又调来了化工室的王铮同志,增加了朱道乾等五位新来所的大学毕业生,组成了十多人的任务组,使反应、评价、分析测试工作逐步完善,进度得到加快。

  

  在工作中也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实验中发现“作为催化剂的硅胶,在液相高温下进行反应就会逐渐碎裂而导致床层堵塞”。经过对此反应器结构的改进和硅胶的预处理,使问题得到解决。在全组同志的共同努力下,仅一年多时间,就完成了实验室规模制备硝基的各项工作。

  

  为了争取时间,当小试工作即将完成时,所领导及时调任李启鹏和厉任韬两位同志承担中型放大和试生产建厂设备及流程的设计。中试工作从设计到设备加工和安装,不到半年时间全部完成,在中试过程中虽然出现一些技术问题,但都得到解决。由于反应是日夜不停连续进行,人手不够,这时作为协作单位的亮甲店化肥厂也派人参加倒班,又调入几位技校毕业生,组成20多人的团队。记得那时主食还是定量供应,吃的是粗粮素菜,营养不良,有的同志体力不支,但为了任务能尽快完成,大家不辞辛苦,日夜坚持奋战。时值“文革”进行中,同志们都还是以工作为重,坚守岗位,团结一致,不参加派系斗争,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使中试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只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

  

  在此项任务进行过程中,一直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当时主管全所业务的朱葆琳副所长对我们的工作给予指导和鼓励。中科院的老院长郭沫若还到所里视察,亲自过问这项任务的进展情况,并亲临中试车间参观。我有幸向他做工作汇报,得到他的赞扬,当他与我亲切握手时,我感到非常高兴和荣幸,这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事情之一。老院长给我们工作的关怀和鼓励,对工作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回想在这项任务的进行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些惊险难忘的事情。有一次我与罗烘原同志值夜班做实验,半夜时我突然听到他尖叫一声,看他站在设备旁边不动了,意识到可能是触电了,立即拉下电闸,才听到他喊痛的声音。一看他手掌上烧出一些泡泡,当时两人吓呆了。原来是设备漏电,他无意碰上了,幸亏及时断电,才化险为夷。还有一次是在亮甲店化肥厂硝基胍生产车间,我与李文钊同志值中班,那天下午在进行反应时,忽然看到温度自动记录仪的指针打到头,我判断可能是反应超温,在那危急时刻,无暇考虑自己的安危,迅速切断热源降温和放空物料,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事故排除。在放断电时拔出测温电偶,一看都发红了,判断温度远超反应温度,真是太危险了。事后查明,由于反应堆高温和高压,物料喷射而出,如果犹豫不决,延误时间,继续升高温度,后果不堪设想:因超温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使反应物料分解产生大量气体导致反应塔内压力迅速增加而爆炸,造成物毁人亡、整个车间报废、前功尽弃的严重后果。

  

  这次超温事故,给我们敲响警钟,研制、生产炸药的确具有危险性。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即要有过硬的技术,还要有舍生忘死、不怕牺牲的精神。事后我们分析发生超温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杜绝了这种意故的再次发生。所使用的原料硝铵本身就有爆炸性,但只要小心使用,仔细操作,就能避免事故的发生。像这样的工作,纯属实验性的,无文献可查,只能靠不断摸索实践,没有什么高深理论,可以说是一项默默无闻而又具有风险的工作。为了国家的需要,为了人民的利益,大家不计较个人得失和安危,无所畏惧,努力奋战,使任务如期胜利完成,思想上也经历一次严峻的考验和锻炼,给人生旅程中留下难以忘却的回忆。

  

  当中试工作完成后,接着在金县亮甲店化肥厂建立年产几十吨硝基胍生产车间,经过约一年的试生产,确定生产工艺流程和技术是可行的,用我们生产的硝基胍装填手榴弹和炮弹,其爆炸性能经测试与用黄色炸药TNT装填的相当,只是爆炸猛度稍低,但不影响使用,解决了当时的急需。本任务从1964年6月开始至1967年结束,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斗,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在协作单位大连金县亮甲店化肥厂的大力合作以及辽阳三七五厂为炸药性能测试所做的大量工作下,如期完成了这项工作量中科院科学大会的奖励。很大、又具有危险性的军工任务。本任务于1967年底通过院级技术鉴定,并获得1978年中科院科学大会的奖励。

  

  注:谢炳炎,87岁,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本文源自:《定格在记忆中的光辉70年:献给中国科学院70周年华诞》,科学出版社,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