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崇义
摘要:
王守武一生光明磊落,是新中国成立后回国较早的爱国人士。他在国外享有优厚的待遇,获博士学位后留普渡大学执教。但他却有着拳拳赤子心、殷殷爱国情,在朝鲜战争爆发后历时四个多月才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开启了为祖国效力的生涯。几十年来,王先生就像一台不愿停歇的机器,为半导体事业发展解决诸多难题,为半导体器件及大规模集成电路研究做出重大贡献,在中国半导体学界享有崇高威望。
每当我到所里办事,走到净化厂房南门,都会情不自禁地向南小花园张望。那里有王守武院士的一尊铜像,我会向他行注目礼。他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我的眼前,四十多年前的一幕幕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1980年春节刚刚过去,人们还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之中。王守武先生带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推广、提高成品率和降低成本、开展大生产试验等诸多任务,到109厂(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前身)就任厂长。
任厂长伊始,王先生便深入每个车间、班组、工位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一整套工艺流程和改进措施,对工艺线的每道工序进行认真周密的检查,对一件件、一台台所用的仪器设备进行仔细检修,有时亲自钻到设备下面查看线路、更换元件,对改造和升级高纯水、试剂、超纯气体、光刻胶、超微粒干版、版基玻璃等基础材料,都一一进行规范测试,使之达到产品所需的质量要求。
成立理化室,选拔强有力的专业人员、党务工作者组成领导班子;抽调试剂分析人员成立检测组;建立高纯水站、高纯气站,两个站都安排化学或给排水毕业的专业人才,负责技术工作。
对于老水站的设备升级改造和新水站的设备选材,王先生立足国产品牌,没有被当时的引进潮左右,只根据实际情况引进一台反渗透设备和一台超滤设备。他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出一整套清洗、安装、操作工艺,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这些都记录在案,有据可查。
在纯水设备安装初期,王先生亲自下到班组,和大家一起商量、布置任务,定下要求。
对纯水设备所需材料进行市场调研,全面了解、分析对高纯水影响最小的材料。王先生安排大家分头走访了北京塑料七厂、大兴聚丙烯材料厂、燕山石油化工厂、天津聚丙烯管件厂、天津过滤器厂、德胜门有机玻璃厂等厂家,了解各种塑料的性能、特点、参数及抗老化数据,索取产品样本,买回一些样品,一一进行对比试验,在条件保证一致的情况下,得出相应数据。经过对照,选定聚丙烯管件是制备高纯水比较理想的材料,对水影响指数最小,并且聚丙烯耐高温、无毒、无味、半透明、有韧性、管件齐全。
109厂高纯水改建安装有其独到之处。
管道、管件、交换柱在安装前必须彻底清洗,选择防腐清洗槽(160毫米x5000毫米聚丙烯管道焊接而成),先用清水、毛刷把所用件清洗干净,再用一定量的盐酸、氢氧化钠稀释剂,分别将其浸泡一定时间,用清水清洗干净,再用清水浸泡一定时间,反复清洗,捞出晾干,密封两头,用塑料布包好待用。
化学药品要严格把关,通过检测组测试合格后方能使用。有机玻璃交换柱外包玻璃钢,也是王先生和109厂有关同志的一大发明。当时新水站的设计能力为每小时产45吨高纯水,交换柱设计要求为选择直径800毫米X2500毫米交换柱20多根。大家也没见过这么大的交换柱,能否承受所需压力?经过集思广益,有人提出有机玻璃交换柱外包树脂玻璃钢,增加材料强度和抗压力。实践证明,此方案是一项创新和发明,给国产高纯水设备增加了新的成员。
在高纯水设备安装中,有几个记忆犹新的小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
塑料加工少不了焊接。有一次王先生到水站看设备安装进度,我正在焊接塑料管道。他看了一会,发现我焊的管道有点缺陷,让我歇一会。他接过焊枪,蹲下焊起来,看那架势绝不是外行,焊点焊得有模有样,平整牢固。他教我怎样掌握焊枪的角度及焊条和管道距离,从焊枪的温度控制到风力的大小,讲得头头是道。我照王先生教的方法试了试,效果果然不错。当时他已经60多岁了,像这种小事也这样精通,还亲力亲为,说明王先生是一个理论水平很高、动手能力很强的实干家。他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实际行动,教诲我们这些晚辈,让我认识到学无止境、干到老学到老,对我的影响很大,使我受益匪浅。
一次老厂房为纯水设备改造升级,也是为新水站安装进行练兵,摸索经验。对于水箱改造,因为用的是密封的旧水箱,我认为清洗后可以直接用。王先生则要求把水箱清洗得更干净,不留死角,不给水质达标留下隐患。他要求把水箱改造加工成带盖敞口水箱,用乳胶海绵和不锈钢螺丝加固密封。这样看起来是麻烦一些,但更容易清洗,操作起来更方便。
工作中难免有不同意见,但王先生更愿意和大家一起讨论,取得共识,不会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总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讲清事实,摆明道理。王先生严谨的工作态度让人佩服,和他交往,你总感觉像和朋友在一起,有话可直说,无须拐弯抹角。他又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师长,让你在成长过程中少走弯路。
还有一次在六楼安装电渗析。六楼是厂房顶层,装一台2吨重电渗析的确是一个大问题。是否需要加工字钢梁?领导先让我们讨论,我和技术员产生了分歧。技术员认为必须要加工字钢梁,理由是:楼是招待所改建的厂房,每平方米只能承受300公斤压力,考虑安全应该加。我认为楼顶原本有一个20吨的水箱已拆除,设计时肯定考虑过承重问题,况且楼下每隔1米就有一根水泥梁,安全不成问题。我俩争论不休,各摆各的理由,最后报告领导。领导找来王先生一起查看现场,又询问了相关专业人员,然后大家坐下来一起讨论,取得共识,最后决定不加工字钢梁。通过这件事我认识到,这可能是领导的一种工作方法,走群众路线,让大家在实际工作中对事物有客观认识;又是一个掌握多面知识的过程,达到认知一致,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心情愉快。这也让我体会到,办事不能急躁,待人处事应该稳重。
王先生一生光明磊落,是新中国成立后回国较早的爱国人士。他在国外享有优厚的待遇,获博士学位后留普渡大学执教,组建温馨家庭,过着宁静舒适的生活。但他却有着拳拳赤子心、殷殷爱国情,在朝鲜战争爆发后为报效祖国而决定回国。经过艰苦斗争、曲折路途,他历时四个多月才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开启了为祖国效力的生涯。几十年来,王先生就像一台不愿停歇的机器,为半导体事业发展解决诸多难题,为半导体器件及大规模集成电路研究做出重大贡献,在中国半导体学界享有崇高威望,是名副其实的半导体物理学家、微电子学家。他以发展中国半导体科学事业为己任,兢兢业业为之奋斗了一生。
王先生平易近人,没有一点专家的架子。工作闲暇时,他经常和职工唠唠家常,聊聊生活琐事,就像邻里长辈那样和蔼可亲。我似乎没见过先生发脾气。他总是面带笑容,遇问题耐心解释,阐明理由,让你心悦诚服。他对工作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实验数据容不得半点差错。他淡泊名利,从来不为自己的名誉地位考虑,一位61岁的老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需要时照样下基层当厂长,并取得重要成绩。先生的口碑赢得全厂职工的爱戴和敬重,先生的学生桃李满天下,有的在重要岗位担任领导职务,有的在半导体领域微电子专业成为学科带头人。
王先生在担任109厂厂长五年多的时间里,使大规模集成电路批量生产,摸索出可喜的经验,成品合格率不断提高,达到40%的成品合格率,这在当时的国内是绝无仅有的。109厂在科学春天的百花园里,沐浴着和煦的阳光,结出丰硕成果,给109厂历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1985年,王先生获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他领导的109厂也发展成为微电子中心、微电子研究所。
王先生虽已离开我们多年了,但他给半导体事业留下的宝贵财富,给微电子人留下的可贵精神,是我们享用不尽的。他所倡导的勤勤恳恳做事、老老实实做人的人生态度,是微电子人始终铭记的座右铭。王先生的人格魅力影响着每一个微电子人。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微电子关键技术还比较落后,我们唯有奋起直追,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难题,用聪明才智实现前辈的夙愿,把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建设成现代化国家队,成为攻克尖端的排头兵。
请祖国和先辈放心,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社会主义优越制度,有跨越“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有前辈留下的精神财富和实践经验,我们响亮地回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微电子研究所一定会跨上新高峰。
注:孙崇义,77岁,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源自:《我心向党 科学报国 - 科学家精神在这里闪光》,科学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