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打造“上海未来启点社区”,并启动建设了类脑智能、硅光、脑机接口等领域的未来产业集聚区,促进创新资源集聚。 为进一步系统性、前瞻性、全局性地培育未来产业,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制定出台了《若干措施》,力争到2027年,突破一批前沿颠覆性技术,体系化布局建设一批未来产业集聚区,培育20家左右未来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
2025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今天开幕。 近日,上海医药企业复宏汉霖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突破——公司自主研发的斯鲁利单抗在胃癌围手术期Ⅲ期临床研究中达到主要终点,支持提前申报上市。这是全球首个胃癌围手术期以免疫单药取代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方案。 复宏汉霖的突破,是上海生物医药创新实力日益提升的一个缩影。
该研究首次系统阐明,生命早期的母婴分离应激如何导致成年后对同伴疼痛“感同身受”的能力下降,其关键在于大脑中“丘脑室旁核-前边缘皮层”这一神经环路的功能失常。 发表的论文。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供图 共情,即感知并分享他人感受的能力,是社会交往的基石。为了在实验室中研究这一复杂情感,团队首先建立了小鼠的“传染性疼痛”模型。
今天(10月10日),记者从第八届长三角科技成果交易博览会新闻通气会了解到,本届长三角科交会将于10月15日-17日在嘉定举行,届时将有长三角41个核心城市的科技部门、科研机构及创新主体共同参与,主题展区规模逾1万平方米。
北京时间今天(10月10日)凌晨,同济大学2篇论文成果同期在线发表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一篇来自同济大学法学院,阐述我国人工智能监管制度对促进开源人工智能发展和风险防控的作用;一篇来自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破解长寿密码,为抗衰老干预提供新靶点。
记者从上海市科委获悉:10月13日—17日,2025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将在上海张江科学会堂举办,包括一场开幕活动、一场同期举办的成果展览,以及15场系列专题论坛。同时,全年将举办N场各具特色的产业周系列主题活动。 本届产业周汇聚了顶尖科学奖得主、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千余位知名药企、投资机构、生态服务伙伴代表。
推荐和干预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图: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hina Kadoorie Biobank, CKB)和全球最新荟萃分析,发现两种主要奇数碳脂肪酸(Odd-Chain Fatty Acids, OCFAs)对心血管代谢性疾病风险呈现保护性关联作用。
今天,联影医疗研发的世界首台“摄像”磁共振uMR Ultra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此前,这款设备已获美国FDA和欧洲CE认证。基于“摄像”磁共振的神经临床研究项目近日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启动,这个项目以神经系统为核心,以临床为导向,将探索动态影像技术的标准化应用,并持续开展重大疾病的前沿科研工作。
昨天,从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传来消息:在日前正式成为上海健康医学院直属附属医院,并成功通过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审后,国内首个“核医学和中子俘获治疗创新研发与诊疗中心”在公利医院正式揭牌成立。
乙醇是化工基础原料及高能量密度的清洁燃料,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与化工生产过程中,其还可通过醇喷技术路线制备可持续航空燃料。因而,开发绿色乙醇合成技术还可应对未来碳边境调节机制与可持续航空燃料的强劲需求。
在市科委科普工作处指导下,上海技术交易所将把这个平台打造成集成果展示、价值发现、交易撮合于一体的成果汇聚与展示中心,让大量优秀的科普成果实现“从展品到商品”的价值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