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25年10月19日11时33分,力箭一号遥八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发射升空,将搭载的巴基斯坦遥感卫星02星、中科卫星03星和04星共3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巴基斯坦遥感卫星02星由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抓总研制。
今年以来,依托长三角科交会平台,嘉定、南通、太仓、昆山、无锡、湖州、绍兴、温州等兄弟城市共同携手,持续以“揭榜挂帅”形式广发英雄帖,广泛对接企业技术需求680余项,搭起企业“出题”、政府“接题”、高校院所“答题”的直通桥,遴选形成“揭榜挂帅”需求榜单,助力推动市场需求和成果转化的“双向奔赴”。
新华社客户端上海10月18日电(记者陈浩明)以“科技赋能生态保护,创新绘就绿色未来”为主题的第十一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于18日正式启动,将聚焦“科技创新”“宜居城市”“两山实践”等内容,通过国际交流活动、环保科普活动等方式,构建公众深度参与自然保护的科学实践网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翁杰敏教授解释道,这一过程可类比为一个多步骤的工程:G2E3 如同“信号兵”,在细胞有丝分裂早期通过 H3K14ub 标记出需要沉默的染色质区域;随后,SUV39H1/2 作为“施工队”,识别该标记并进一步实施 H3K9me3 修饰,从而维持异染色质结构的稳定。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以高效率、低成本和易加工等优势成为新一代光伏技术的热门方向。 然而,这一技术体系的核心材料含铅,潜在的环境与健康风险始终如“达摩克利斯之剑”般悬于头顶。如何在兼顾性能的前提下摆脱“铅”的束缚,实现真正绿色无害的光伏发电?这是国际学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今天(10月14日),2025“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复赛(生物医药专场)在南翔精准医学产业园举行。作为上海生物医药领域的三大分赛点之一,本次大赛聚焦AI制药、细胞与基因治疗、高端医疗器械等前沿领域,共吸引70个优质创新项目参与角逐,争夺晋级总决赛的资格。
今年,上海生物医药创新企业密集收到海外捷报:复宏汉霖三款单抗产品相继获批欧洲、玻利维亚市场。仅7月份,帕妥珠单抗和地舒单抗两款原创新药,分别在欧洲获批上市。这是上海创新药2025年以来第三、四款海外获批产品。自2023年至今,上海已有9款创新药在海外获批上市。
而在一周的会期之外,是上海常态化的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极力托举。 2025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开幕活动 本文图片均为主办方供图 全速 活动期间举办的上海生物医药创新成果展显示,“十四五”期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从2021年的7617.14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9847.0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94%。
在该论文中,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级联放大方案,将一束800 nm、5.7 mJ、40 fs的激光脉冲经凹面镜在氮气中多次聚焦,实现了单脉冲能量高达4.4 μJ的氮气离子空气激光输出(图1),刷新了目前公开报道最强的空气激光纪录。相应的转化效率为7.7×10-4,比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大能量激光系统产生的空气激光的转换效率提高了3个数量级以上。
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学自主研制的国际首创深海中微子探测潜标专用载具——深海精密仪器柔性布放装置“蜘蛛系统”(英文简称SPIDER,Subsea Precision Instrument Deployer with Elastic Releasing)顺利完成全功能海试。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在深海中微子探测关键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为“海铃计划”的深海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记者从今天开幕的2025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创新成果展”获悉,2021年至2025年9月,上海获批上市国产1类创新药合计30个,占全国17%。其中,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有4款产品上市,占全国57%;获批上市境内第三类创新医疗器械45个,占全国20%。这些数据意味着,上海正领跑全国药械创新。
10月11日,由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主办、上海零号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承办的“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生物医药领域成长组复赛在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火热开赛,大赛吸引90余个创新项目参与角逐,20位由科研院所及产业专家组成的评审团现场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