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411151由上海药物所柳红课题组及谢岑课题组联合研发,已获得中国、澳大利亚等国专利授权。柳红课题组设计合成了系列结构新颖的S1P受体调节剂,并开展了系统的构效关系研究和成药性研究;谢岑课题组对该类化合物开展了全面的药效学评价。
位于泗泾镇的6G信通智谷未来产业园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正式开园,园内的“六极星通”孵化器的命名暗藏深意——呼应6G智能感知、超低时延等六大特性,更彰显松江作为目前全国唯一“6G+卫星互联网”双核产业的独特优势。去年在松江召开的全球6G发展大会上,“AI是6G产业发展的关键增量,需要重点关注6G多场景应用适配”的共识在此凝聚,
类器官技术是连接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强大桥梁,其在重大疾病研究、新药研发、个性化医疗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已逐步成为药物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估的新标准。作为全球领先AI技术在类器官标准化培养与智能分析中的创新应用,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论坛上正式发布最新引进的亚洲首套体外模型智能化系统(CellXpress.ai)。
概念验证是推动科技成果向市场化转化的重要阶段,相当于创业企业的“起跑器”,只有在概念验证中心完成技术和商业的双重验证后,才有机会获得早期投资。“比如我们Auto-Chip概念验证中心自2024年末正式投入运营以来,累计完成各类概念验证和检测服务28次,Bio-IC累计完成概念验证服务31次。”
“线上资源池大了,也就意味着找到技术匹配的线下‘对象’的可能性高了。”上海复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涛介绍,企业近期线上发布进一步提升旗下产品PM2.5一次性净化效率的需求,不久就有来自上海和南京两地的技术经理人分别联系到武汉大学和东南大学的相关技术团队进行需求分析,并提交了解决方案。
这几天,资本市场上中国创新药板块厚积薄发,“涨”声四起,位于上海张江、开园不到一年的上海生物医药前沿产业创新中心(简称“上海前沿”)一期,也展现出创新企业集体“破茧”的可喜态势:愈方生物完成超亿元Pre-A轮融资;科金生物赴香港增设实验室;继拜耳之后,又有一家全球医药巨头选择在此设立孵化器和AI实验室。
作为茎尖分生组织的外层保护结构,表皮层通过其紧密排列的细胞壁提供刚性支撑,防止内部细胞因膨压而过度扩张,维持分生组织的穹顶形态。此外,表皮细胞通过细胞壁-质膜-细胞骨架网络感知外部机械力,并将应力传递至内部组织,从而影响茎尖分生组织的活性。
上海自2023年在全国率先出台支持创新药械发展28条措施以来,7月29日,上海金融监管局、上海市医保局会同市委金融办、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市卫生健康委、浦东新区政府等7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商业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助力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的若干措施》,推出18项具体举措,支持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未来科学大奖目前设置“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大奖项,单项奖金约720万元人民币(等值100万美元)。 2016年至今,未来科学大奖共评选出46位获奖者,他们均是来自生命科学、物理、化学、数学、计算机等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极具成就的科学家,做出了原创性且产生了巨大国际影响的研究工作。
该研究整合分析了公开数据库和文献中近千例免疫治疗患者的转录组数据,鉴定出33个可稳定预测免疫治疗疗效的肿瘤微环境特征(IGeS);进而基于化合物扰动前后的转录组设计打分函数评估化合物对IGeS表达水平的影响,该打分函数的得分反映了化合物提高免疫治疗疗效的可能性,得分越高的化合物越可能与ICB治疗联用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新研发的零下196摄氏度全自动深低温存储系统主要依靠液氮自循环维持技术,采用液氮作为冷媒介质,只需电驱而非外接液氮加注即可长期稳定维持深低温环境。公司产品市场部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如同汽车产业发展经历油电混动时期一样,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深低温存储系统或许连初次填充少量液氮都不需要。
透过这些“一岁公司”,本届大赛精准发力“早小硬”的风向标清晰可见。 市科技创业中心副主任言挺介绍,与国赛同步举办的“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简称“市赛”)首次对参赛企业设置“年龄门槛”,仅允许不超过8岁,即2017年之后成立的企业报名,进一步向兼具创新性与市场潜力的早期项目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