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在生活中有时候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老人想看病,但子女工作日不方便陪同,或无人陪伴,怎么办?近段时间,上海部分社区率先探索开展陪诊服务,帮助独居、失能等老人看病就医,探索居家养老新思路。 22日下午,家住上海市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的曹先生在陪诊人员的帮助下来到上海的一家医院复查。
着力推进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所列项目的落地生效,不断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供给、保障、监管和动态调整机制,同时推动基本养老服务对象信息、服务保障信息统一归集、互认和开放共享,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更好地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俞建良介绍,今年以来,民政部主要做了以下方面的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一是推动各地加快基本养老服务制度设计。
中国旅游研究院近日发布《中国老年旅居康养发展报告》,报告认为,老龄化是未来较长时期基本国情,2020年我国康养旅游人数已达6750万人次,老年旅游从福利事业向旅游产业转变,从小众市场向主流市场转型。老年旅居康养潜力巨大但存在供需错位的问题,老年群体需求尚未获得充分满足。 报告显示,据联合国预测,2020-2050年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将增加112.3%。
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说。 "积极引导高品质、多样化的非基本养老服务发展,使之成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有益补充,共同构建起中国特色的多层次可持续养老服务体系。"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说。 优化金融供给,有力支持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更好发展 在扩大养老服务供给的同时,金融机构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助力人才培养等,为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更好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政策引导下,更多"真金白银"投向养老领域。
5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到2025年建设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总体目标与重要工作部署,同时首次发布《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并强化各相关领域体制改革配套衔接,支持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 另外,我国2023年还在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提升养老金水平以及扩大普惠养老供给等方面推出进一步的改革措施
"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共有1万余家养老机构经评定获得等级,约占全国机构总数的四分之一,获取了行业和社会认可,积累了丰富的等级评定经验。"王辉说。 下一步,民政部将指导各地进一步建立健全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工作机制,在试点基础上,以《指南》为评价工具,全面推开养老机构等级评定。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有效解决各地区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不平衡的问题;四是改善待遇。我国持续完善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其中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水平已超过3000元;五是增添保障。我国建立个人养老金制度,于2022年11月在36个城市或地区先行实施,在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有助于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化养老需要。
试点探索为更大范围失能人群提供照护保障 面向未来,数量庞大、点多面广的老年人群体需要更为坚实、可持续的照护服务资金支持。特别是,以提高照护服务购买力为目标,梯度分层、多方合力强化资金保障,充盈养老照护服务"资金池",还需加力。 救助福利抓"点"兜底 在我国老年人口中,兼有贫困、失能、残疾等特征的人群面对着更多养老照护困难。
当下,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2022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涉老诉讼案件的起诉、立案、诉讼参与等方面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人民法院要认真落实《意见》要求,切实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老年综合津贴是上海在全国首创的一项老年福利制度。老年综合津贴如何发放?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上海明确按不同年龄段为本市户籍65岁及以上老年人,每月发放75元至600元不等的老年津贴,越高龄,津贴标准越高。津贴按季度发放,于每季度的第一个月(即1月、4月、7月、10月)的15日,发放到老年人的敬老卡内。
日前,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发改委、上海市财政局联合出台《上海市保基本养老机构(床位)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上海市各区保基本养老床位总量不低于本区户籍老年人口的1.5%,每个街(镇)至少有一家保基本养老机构。《办法》自2023年2月起实施。 《办法》明确,保基本养老机构(床位)为入住老年人提供以失能、认知障碍照护为主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体活动等服务。
根据个人累计缴费年限、缴费工资、当地职工平均工资、个人账户金额、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等因素综合确定养老金水平。 基本养老服务是由国家直接提供或者通过一定方式支持相关主体向老年人提供的,旨在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必需的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服务。未来,上海市民政局还将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对清单进行调整。 (转载自:学习强国,新民晚报2023-05-04,作者:李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