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习之窗
  • 科技天地
  • 晚晴园地
  • 科技老干部工作
  • 国际视野
  • 文化生活
  • 视听室
  1. 首页
  2. 科学家精神

刘建康:“你拿证据出来,我就相信你!”

刘建康的实验结果与世界生物学权威魏斯曼的“种质连续学说”产生了明显的矛盾。他没有畏惧权威,也没有对自身产生怀疑,而是在论文中果断针对“种质连续学说”提出质疑,认为“魏氏的理论过分着重于重演学说而所提供的事实根据太少”。观点一出,生物学界的同行们纷纷对他的勇气和追求真理的精神致以敬意。

2025-09-01

华罗庚:用数学为人民群众办实事

1965年开始,华罗庚带着工作组奔走全国,推广使用优选法、统筹法。 1970年6月,在上海炼油厂开展试点工作时,他们恰逢工厂在降低某型 号防冻剂的凝固温度上遇到了问题。有关部门要求防冻剂在零下40℃不 凝固, 一位工程师带领工人花了6个月,试验了137种不同的化学配方, 最后只能使油的冰点达到零下37℃。

2025-09-01

侯仁之:密送学子出“孤岛” 狱中腹稿成经典

我好几次,我就不说。” 在狱中,侯仁之受到不少欺辱。侯仁之的儿子曾回忆:“父亲过堂时,鬼子上来先打了个大巴掌,眼镜都被打得不知去向。”如此艰难的环境中,侯仁之却泰然处之,在狱中构思出《北京都市地理》腹稿,这份腹稿也成了侯仁之经典之作《北平历史地理》的研究起点。 一本危难之作,彰显侯仁之的气节。“父亲以此明志:本业之不可废,志气之不可夺。”侯仁之的女儿侯馥兴说。 如今,斯人已去。

2025-09-01

高士其:以笔为矛,将科普化作抗战武器

“去掉‘人’旁不做官,要做战士;去掉‘金’字不要钱。”这句话成为他毕生的信念。 高士其以笔为矛,将科普化作抗战的武器。他在作品中以“白血球”为喻,歌颂不屈的抗争精神——“这群小英雄是一向不知道什么叫无抵抗主义的。他们遇到敌人来侵,总是站在最前线。” 高士其的笔下,既有生动通俗的科学知识,也奔涌着深沉炽热的家国情怀。彼时,日本军国主义正加紧分离华北。

2025-09-01

侯德榜: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拓荒者

纯碱,看似平平无奇,却是工业生产的基本原料。20世纪初,我国制革、造纸、纺织、染料等工业得到快速发展,纯碱用量日益增多,每年碱进口量高达百万担(1担大约100斤)。市场上1斤纯碱与30克黄金的价格几乎相当,成本十分高昂,找寻一条我国自己的制碱道路迫在眉睫。

2025-08-21

茅以升:跨江筑桥破天险 含泪炸桥为抗战

“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在其所著的《桥话》中写道:“人的一生,不知要走过多少桥,在桥上跨过多少山和水,欣赏过多少桥的山光水色,领略过多少桥的诗情画意。” 对于桥的追寻,贯穿了茅以升的一生,特别是在抗战期间,他设计建造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

2025-08-21

竺可桢:抗战初期“文军长征”的总司令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淞沪会战打响后,杭州频频遭受敌机轰炸。国难当头,为了积蓄救亡图存的教育科研力量,当年11月,浙江大学开始了颠沛流离的西迁之路。 从杭州出发,迁移4次,历时2年多,跋涉2600余公里,其间“不停课不停学”……这次“西迁”也被后人称为“文军长征”。

2025-08-21

核物理学家何泽慧:弹道烽火砺赤胆 破壁求索为家国

“我做事都不合时代的……打击我不怕,打击就打击,对国家有益处我就做。”这段话,来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何泽慧生前留下的一段影像。白发苍苍的她身着简朴的毛衣和马甲,对着镜头说出了这句凝结着她一生信念的话。生于1914年的何泽慧,自小就对科学研究,尤其是物理相关的知识展现出强烈的热情。

2025-08-21

南仁东 “FAST要是建坏了,我就从这儿跳下去!”

从1994年开始选址到2016年落成,团队经历了数不清的困难。一次选址时碰上下大雨,南仁东脚下打滑滚了下去,幸好被两棵小树挡住。还有一次在大窝凼考察时,瓢泼大雨从天而降,因为亲眼见过窝凼里的泥石流连人带树一起冲走,南仁东往嘴里塞了救心丸,连滚带爬回到垭口。

2025-07-29

吴文俊 :要有自己的东西,不能跟着别人跑

20世纪80年代,吴文俊将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方法扩展到了更一般的方程机器求解,形成了一个系统的领域——数学机械化,并获得了极广泛的应用。数学机械化的方法正在渗透到力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同时被应用于机器人、连杆设计、控制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等高技术领域。

2025-06-27

林尊琪 临危受命,勇挑“神光”重担

在神光Ⅱ工程多功能光束系统研制期间,针对大口径光束空间滤波器出现的光束质量较差问题,林尊琪不循规蹈矩,创造性地提出了使用非球面透镜作为空间滤波器的输入透镜的方案。当时,国内尚未有使用非球 面透镜作为空间滤波器透镜的先例,国外也鲜有报道,大家对此有很多质疑。

2025-06-27

龚祖同 我国诞生的第一埚光学玻璃

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只有很少的科学家从事应用光学研究。为了发展我国的光学事业, 一直渴望在我国研制出光学玻璃的龚祖同接受王大珩的邀请,举家迁往长春。龚祖同被任命为长春仪器馆(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的前身)光学玻璃实验室主任,与王大珩一起部署仪器馆熔炼光学玻璃的研究设施和队伍。

2025-05-27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第 /18页  跳转
友情链接:
中共上海市委老干部局 中国养老网 健康报 上海关心下一代网 上海科技 上海科技党建网 中科院 中国电子 中船
地址:上海市中山西路1525号技贸大厦4楼
邮编:200235
电话:800-820-5114(座机) 400-820-5114(手机)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350号
沪ICP备
14017396号-2
银发网手机
快捷方式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