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石雕、流水廊庭、四季花木及仿唐建筑群,尤其可贵的是其中的太白碑林,集中保存了几百方历代名人的题词、诗文、书法、篆刻石碑,蔚为壮观,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遗产中的一颗璀烂明珠。 乐府系古代掌管采集、整理与创作乐曲的部门。乐府《将进酒》为汉鼓吹铙歌十八曲中的第九曲。李白依其曲而填词,以伸情怀。 [原文]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境愁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吐蕃是古代藏族政权名称,其首领称赞普。松赞干布是吐蕃第三十二世赞普,《唐书》上称为弃宗弄赞。在位期间(公元629—650年),兼并西藏高原诸部,于公元633年定都逻些(今拉萨),立官制、军制、创文字,发展生产,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又派遗贵族子弟赴唐朝长安读书,接受汉族先进生产技术,促进汉、藏经济文化交流。公元641年与唐太宗的宗室女文成公主联姻。
干活,往往表现不如普通马,那里还有可能要求它跑千里呢? 鞭策时不按照对待千里马的要求去做,喂食时不能尽其量以发挥其能力,马嘶鸣时又不能知道它的意愿,却手执马鞭站在千里马的身边,说:“世上没有千里马。”唉!果真没有千里马吗?说此话的人是无知啊! [点评] 韩愈论伯乐与千里马,是人才学上,一篇经典式的论述。 论述开门见山,提纲挈领地指出,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大同与小康两个词语,取自《礼记·礼运》篇。记载了孔子对古代原始社会与刚进入阶段社会时期,某一个侧面的描述。后来的一些儒家学者,对此注解比较纷杂。有的人怀疑大同小康之说,不是孔子而是老子的话,“有老氏意”。有的人根据《春秋公羊传》的“据乱、升平、太平”三世之说,认为孔子生于“据乱世”,随着历史的进化,应该进为小康之道的“升平世”,最后进入大同之道的“太平世”。
秦风是《诗经》中,属于“风”类的一个篇章。《蒹葭》是这个篇章的一首诗歌。它来自春秋时期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的一首民间歌谣。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称《诗》,为毛公收集、整理、传世,故又称为《毛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之一,方称为《诗经》。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类。
古代天文学家张衡《灵宪》篇,着重指出,嫦娥奔月前,向史官占了一卦,说明她不是一时犯糊涂,偷吃了禁药,做了错事,而是思想上早有准备,目标明确,才付诸行动的。通过占卦,她预知偷吃了禁药,将“翩翩归妹”独自西行,永远与羿分离,回不了人间,而且因触犯天条,会受到天帝的惩罚(果然变成一只蟾蜍,即癞蛤蟆,终年在月宫擣药),吴刚伐桂,就是一个先例。
抗英烈火,在祖国大地上燃烧。三元里人民自发而有组织的抗英斗争,成为当时抗英烈火中的一面光辉旗帜。 三元里是一个有几百户人家的村庄,位于广州城北五华里处,贴近已陷入敌手的泥城、四方炮台。1841年5月29日,一小股英军窜到三元里抢劫,被菜农韦绍光等打死八九个,其余狼狈逃回四方炮台。当天三元里全村人民集合,对着三星旗宣誓,决心抗击来犯之敌。
当年,林则徐到广州禁毒,大长中国人民志气,大灭帝国主义威风,虎门上空浓烟滚滚,害人鸦片焚烧一净,真乃大快人心,人心大快! 鸦片战争,是中国古代史的终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中国社会的发展,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在这里转折,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廷统治阶级以出卖中国领土主权为条件,与帝国主义列强相勾结,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帝反封建民主主义革命进程。
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曹雪芹生前已完成全书的前八十回,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为名,传抄问世,后四十回虽有大致轮廊线索,但手稿散失。乾隆末年,程伟元和高鹗竭力搜索残稿,并在此基础上“细加厘别,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共一百二十回,定名《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刻印问世。 脂砚斋为一女子笔名,是曹雪芹的风尘知已,写作助手,她的身世可能也写进《红楼梦》。
康熙帝,即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生于公元1654年,卒于公元1722年,因其年号康熙,故称康熙帝,是清皇朝廷顺治帝之后的第二代皇帝。他八岁登基,在祖母孝庄皇太后的亲自教诲下,十四岁亲政,十六岁智除权臣鳌拜,显示出他过人的机智与胆略。接着他用八年时间平定了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的“三藩”叛乱,巩固内部统治之后,目光立即移到台湾,把底定海疆统一全国的课题,提上议事日程。
从山东调到浙江守备台、金、严三郡的爱国将领戚继光,目睹大好河山被倭寇蹂躏,决心要与倭寇决一死战,把倭寇赶下海。但打了几仗,不能取胜。他深知明朝军队腐败,作战能力差,不堪抗击倭寇重任,就在金华、义鸟等地招募农夫、矿工三千人,加以严格的军事训练,组成英勇善战的“戚家军”,转战浙江、福建沿海一带,与倭寇大小数十战,每战皆胜。公元1564年,戚继光和另一抗倭名将俞大猷合击倭寇主力,聚而歼之。
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趋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疵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叹息,留中者数月,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会帝有疾,烦懑不乐,召阁臣徐阶议内禅,因曰:“海瑞言俱是。腾今病久